秦、汉、唐是西安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来西安看什么,有人说是赏秦风品汉韵看唐姿。汉韵,那是一首回肠荡气的远古《大风歌》,更是一卷气象万千的历史《史记》。可惜“繁华散尽逐香尘”,只有那曾经的宫城遗址还在如泣如诉的展现着曾经。
汉长安城坐落于今天西安的西北部,始建与汉高祖年代,汉武帝时城市规模基本完备。据历史记载城墙周长近26公里,这是我们今天所见的西安明城墙的两倍。主要的城内建筑是长乐宫、未央宫、北宫、桂宫、明光宫和建章宫,而今都成了古城遗址保护地。
城墙保留到今天只剩下一些零碎的部分了,我只从博物馆里的资料图片里看到,不知道去哪里能看到实物。那纯黄土夯成的城墙能部分保存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古人精湛的技术让人叹服。看着那粗糙难看的城墙图片,我觉得汉长安城虽然在当时和罗马古城号称世界上最文明昌盛的城市,但是汉代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还是蛮低下的,他们不可能有我们今天在电视剧里所见的那么光彩照人的服装和精美绝伦的居所。
长乐宫,在高祖时期是布正之宫,而在惠帝时期改为了太后居所,因在未央宫之东,所以又称东宫。它是汉长安城里面积最大的宫城,也是我这次汉长安城遗址之行的目的地。

去长乐宫遗址的车好难等,而且只有一班车,我等了近乎一个小时,中途我都以为车停开了呢。进入遗址区域后,一路上尘土飞扬,路边的房子很破旧,荒地非常多,到处呈现着破败荒凉之势,让人感慨万千。
在罗家寨下车后,往前走不到二百米就到长乐宫遗址了。罗家寨,会不会是《隋唐演义》里罗成的老家呢?
到的第一个遗址展厅是长乐宫五号建筑遗址,专家认为它是用于藏冰的凌室。而今,已经在遗址上建有地面建筑,从外面看就像一个农家小院,四周是农田。推开铁门,踏过铺在院子里的细沙,便到了遗址展厅。
里面没有人,很安静,我的到来,惊飞了一只梁上的麻雀,它匆忙往外飞,不想窗户上有玻璃,一头撞上去,老半天才振作起来飞走。
凌室的主体是一座大房子,四面有宽厚的土墙用于保温。内部是半地下结构,而今可以在里面看到南北向的排水沟和断面为五角形的排水管。顺着土墙有一周回廊,是用来藏冰河取冰的,而今建成木质回廊,是用来方便游人观察凌室内部结构的。
来这里的游客肯定很少,回廊的不少地方都有蜘蛛网了。四下无人,好奇心驱使下,我想越过回廊,到里面去看看。不经意的一扭头,发现墙上竟然有摄像头,好险!不过,我比较怀疑那摄像头其实是摆设而已。
出了凌室,还可以看到沉淀池和排水渠等设施。我想这样的地方,从事给水排水之类工作的人们来看才能看出门道,也许还会获益匪浅呢。我反正是没看出什么,甚至有些疑惑保护的目的何在。
到的第二个展厅是长乐宫四、六号建筑遗址,它们是长乐宫重要的宫殿建筑。而今修建的地面建筑从外观上看去棱角分明,像一组几何图形,蛮漂亮的。
主要遗迹有院墙、主殿基、夯土台基、地下通道、庭院和一些附属建筑组成。我的空间想象力不好,再加上对于建筑本身是外行,在这里我同样看不出什么名堂来。只有对历史久远的汉代建筑遗址的膜拜之心。唯一有收获的是任何建筑,它的排水系统很重要,古人深谙此道呢。
遗址的西面有一大片空地,似乎也是什么遗址之类的,可旁边的树林里栓有恶狗,见到人就凶神恶煞的狂吠,不敢过去。也试着硬闯一下,可还是被它们的样子给吓住了,一跑连遮阳帽也掉了,还得硬着头皮回去拾。
出了遗址展厅,被旁边顶着烈日干活的那些人给吸引了。土地很干,他们正拿着铁棍费力往下扎,我一开始以后他们是考古的。可他们的衣着不像,地上还支有竹条。不猜了,问问就知道了。
原来他们是在种大白菜,而今的活是在搭棚。工作的小男孩很热情,很快就和我聊了起来。没想到他们一家人竟然是苏州的,在这里呆了好几年,以种菜营生。他说这样的生活很辛苦,看他年纪不大,我于是问他为什么不上学呢。他憨厚的笑笑说,成绩太差了,不想读书。我又问他,以后打算做什么呢?他回答说想学理发……
与小男孩的聊天让我在回家的路上思绪万千。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但从小似乎就和土地是脱离的,也曾到地里干过活,但却感觉是快乐的生活体验。我们这一代即使是农家的孩子,也与土地的关系越来越远,哪怕那些在靠土地而活的人,也是不安分的,终有一天会脱离土地。那么,以后我们的土地该怎么办呢,会不会有更多的荒地出现?
未央宫是西汉的皇宫,当时的政治活动中心,在一些电视剧了成了皇帝的寝宫,这根本就是错误的。而今的未央宫遗址成了荒芜的土包了。桂宫是后妃住的地方,位于未央宫之北,这便是而今我们津津乐道的八卦场所,那些勾心斗角的宫闱秘事便在此产生。而今文物部门已对遗址实施了保护展示工程。
去长乐宫遗址,选的时间真不对,阳光太强,气温太高,很影响心情和思考。我觉得这些遗址的存在很尴尬,它们的价值只有专业的专家学者才能明白,在保护投资上面只有源源不断的支出,难有收益。这样的话,它们的前景让人堪忧……
